应对风险的思维误区

存货中常见的虚假形式种类——财税顾问

免费在线答疑财税问题

做您身边更贴心的财务顾问

应对风险的思维误区

 

在面对损失时,我们天生都是风险厌恶的,直觉上来看,我们的大脑对“有风险”和“无风险”可以清晰分辨,但对概率高低则不是十分敏感,只要我们感受到有风险存在,就会不安。

 

我们在努力的去寻找所谓的“零风险”,但实际上,它并不存在。我们认为的零风险,仅仅是个人的安慰剂而已。

 

科学研究表明,人们在作判断与决策时,最后真正主导的是感性思维,而非理性思维,这也是一系列认知偏差的来源。

 

并不是说理性优于感性,只是表明理性作为感性的工具,应该被充分利用,特别是“重情”的我们。

 

我举几个小例子:

 

 

俄罗斯轮盘

 

也许你在电视上看过“俄罗斯轮盘”的死亡游戏,左轮手枪里只放一枚子弹,然后两个人轮流指向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,直到...

 

设想一下:如果往枪里放三枚子弹,轮到你时,愿意付多少钱取走其中的两枚?

 

再设想一下:如果枪里只有一枚子弹时,你又愿意付多少钱把最后的子弹拿走?

 

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第二次你愿意付出的钱肯定比第一次的二分之一要多,甚至多的多,因为拿走了最后一个,就意味着死亡风险就降低为零。

 

尽管对你来说,第二次降低的死亡概率只是第一次的二分之一。因为我们对“零风险”情有独钟!

 

 

电击实验

 

八十年代,一位达特茅斯学院的教授做过一个电击实验,受试者被告知可能遭受电击的不同概率,来测试受试者在等待电击是否发生前30秒的反应。

 

人们将受试者分成两组,最开始第一组受试者被告知,他们肯定会遭到电击。

 

第二组被告知,他们遭受电击的可能性只有50%,也就是第一组的一半。

 

研究人员在试验时间快结束时测量受试者身体的紧张程度,如心跳频率、神经紧张、手心盗汗等。


结果:两组没有区别!随后研究人员将第二组受电击的概率降到20%,然后降到10%,再降到5%。

 

结果:还是没有区别!直到将第二组的概率降低为“零”,第二组的反应才明显出现不同。

 

 

911恐怖袭击与车祸

 

2001年9月11日,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双子大厦,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,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,共造成3000多人丧生。

 

在911事件发生后,很长一段时间很多美国人不敢乘坐飞机,转而选择其他交通工具。据统计,2012年由此而产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比往年明显增多,而增多的事故至少造成了1600人丧生。

 

我们以为开车风险要低得多,有人甚至觉得没有风险,但只要车的速度不是“零”,就不可能没有风险。

 

中国,每天因车祸的死亡人数将近200人,这些是我们平时可能没有关注的风险。其实,只要活着,就要面对不确定性,就要承担风险!

 

 

应对风险的底层能力是认知,认知能力,是一种非常重要却总被人忽视的底层能力。所谓认知力,无非就是对世界万物的判断,你的判断越接近事实,你的认知力就越高。大部分人的智力、能力都相差无几,但出到社会后的几年内,发展往往大相径庭,其中除了机遇的因素,认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

 

想要提升认知能力,其实并不容易,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冷静理智,殊不知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,都被外界深刻影响着。在这其中,有3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思维误区,它们严重妨碍了我们理智看待这个世界。可以说,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,没办法打磨出优秀的认知力,正是因为一直无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。

 

 

误区一:确认偏误

 

确认偏误,就是人们总倾向于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,抵制不同的看法,我们可能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中。

 

请记住一句话,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。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,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。

 

 

误区二:达克效应

 

达克效应(D-Keffect),全称为邓宁-克鲁格效应(Dunning-Krugereffect),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。通俗点解释,就是:“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,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。”

 

这个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联合发现的,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、驾驶、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:在幽默感、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,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%时,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%以上。

 

为此,邓宁和克鲁格发表文章,总结出了“达克效应”,并指出人们经常呈现的特点:“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;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;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,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。”

 

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,是因为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,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。简单来说就是:自己不行又不承认,还觉得别人也不行。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,那你很有可能已经掉入“达克效应”的陷阱里。“能力差的人,通常会高估自己。”——还记得这句话吗?

 

很多事情,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,多一分尊重,不要老是自以为什么都懂。倘若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、别人很糟糕,那其实是忽视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,永远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。一个人的病什么时候最难好?在他不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。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难提升自我?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的时候。不要让达克效应,阻碍了你向上生长的道路。

 

 

误区三:认知失调

 

有这样一个故事:2017年飓风哈维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,3天之内降雨50英寸,整个城市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。

 

但在飓风登录前一周,一个博士就已经反复提醒休斯顿市民:根据观察,这次飓风到来可能会造成40到50英寸的降雨量。即便如此,市民们依然无所作为,并在一周后迎来了洪灾,造成了重大损失。

 

为什么会这样?休斯顿当地虽然经常下雨,但之前全年的降雨量也才34英寸。谢博德博士所预言的“短时间内降雨40到50英寸”,已经超过了休斯顿市民能够理解的范围——几天之内就下完一整年的雨?这怎么可能!因为和自己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,所以休斯顿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我看到了预警,但没想到真的会这么糟糕。

 

这就是“认知失调”:新信息与已有的信念相矛盾,无法理解现有经验外的事物的时候,会让人产生失调的感觉,这种感觉会驱使一个人去寻找合理化的解释,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致。休斯顿的市民就是这样,他们面对无法理解的新信息,就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,觉得灾情不会那么糟糕,忽视科学家的警告,最后造成重大损失。

 

显然,这种态度妨碍了我们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,让我们始终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,不愿去改变自己的行为,最后自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顿。

 

 

如果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,认知的半径越大,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。则认知半径,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

 

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,摆脱思维误区的影响,走出思维上的认知框架?

 

 

1.列出自己的偏见

 

回忆一下,自己曾经存在的种种偏见,比如地域歧视、比如性别歧视、比如看待问题的主观…然后思考一下,它们到底从何而来,由什么形成的?——你的养育过程、你的学习过程、你的信仰、你的成长轨迹… 想要不被偏见影响,首先要看到自己存在着哪些偏见。

 

 

2.评估信息来源

 

每一次从外界接受到一个信息,不要先急着认同这个信息,而是先问一下自己,这个信息从何而来的?这些信息的来源,到底有没有权威性?

 

 

3.表达

 

你可以和朋友、家人谈谈,评价自己过去的偏见,以及这些偏见是怎么形成的,谈谈你如何评估你的偏见和信息来源,并可以试着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的。

 

人生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,选择的好坏直接造成了今天我们的现状。而大部分的选择,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,只能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去判断。因为,不是人生选择了你,而是你选择了人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重大利好!
 

如果您需要审计评估财务顾问税收筹划、尽职调查、财税培训等相关财税服务。在微信公众号留言订单,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超级优惠!


联系方式:微信公众号后台直接留言咨询!


  咨询热线:010-53608018

人最脆弱的两个环节是过度饮酒和过高财务杠杆——财税顾问

时间

2020-03-07 15:44


栏目

财税干货


作者

财税佬炮儿


分享